Q&A.問與答

南極捎來的明信片》活動的問與答專區,不定期更新,常來逛逛好跟上最新內容!
問答集: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


1. 企鵝會主動親近人嗎

不會,倒是有種無視的感覺(笑)。也因為《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的關係,簽署國各國的人員遵守條約內容、除特別科學研究活動外不干預南極生態。任何主動接近南極生物(南極不只有企鵝唷!)的行為是嚴重禁止的,簡單來說,與牠們至少保持10公尺的安全距離就對了。這點在其他國家的研究站如何實施我也不清楚,但在美國站,一經發現違反規則,站上開鍘私毫不手軟,隔天馬上革職、下一班飛機遣送回美國。若是企鵝正好走向我們,不管內心是多麼興奮,也請保持冷靜,不做出任何會影響牠們作息的動作或發出會改變牠們行徑的聲音。我自己有一次與企鵝近距離接觸的經驗,除了手上相機綠影沒停止外,彷彿被釘在原地,整個過程我可是一動也不敢動。

找到脫毛中的同伴、開心的Adélie企鵝


2. 當南極在永夜的時候,科學家在只有黑與白的寒冷環境中,會有像是在置身在太空中的感覺嗎?

嘿嘿…還沒去過太空(但是超想去的!),有點難比較捏。McMurdo是南極最大的站,缺點就是站上光害嚴重。當然,誰也不想隊友在低能見度裡受傷或冰天雪地地找不到回家的路,站上燈火通明也無可厚非。我的工作的好處之一是可以遠離小鎮,到整個站上只有三個人有通行許可的Arrival Heights進行觀測。因為科學儀器的關係,Arrival Heights嚴禁燈光和無線電通訊,也因為只有在沒有雲的情況光學雷達才能採數據,所以待在Arrival Heights的黑暗中、享受只有一個人的寧靜與黑暗可說是千金難買的特殊體驗。南極的永夜星空24小時繞著天頂轉、滿月永不落,it's mind-blowing!

在Arrival Heights以光學雷達探究高層大氣


3. 那裏的人都吃甚麼? / 在南極都吃什麼東西??

我在的McMurdo是美國所屬的站,所以食物基本上跟在美國的食堂大同小異。只是受限於進出南極的飛機航班或少數的補給船隻,新鮮食材(站上暱稱Freshies)總是可遇不可求;因為室外就是超級低溫,舉凡肉品、海鮮、乾糧,任何耐凍的食材倒是一點不缺。這邊的廚師往往大有來頭、經驗豐富,用有限的食材變出不少花樣來,偶爾也可見日式、韓式、中式、印度料理的身影;全手作的比薩是炙手可熱的晚餐。逢年過節,翻箱倒櫃也要把珍貴的食材搬出來,龍蝦、蟹腳、鴨肉端上檯面!因為新冠病毒的關係,往返南極的飛機除了減少外,所有機上物品登陸後也須隔離三天;入冬後的班機全數取消,所以我們大概已經有半年不見新鮮蔬果囉!(汗)

標準美國食堂。有飛機飛進來就是幸福、有蔬果的日子!(夏日榮景)


4. 南極有多大?

以面積來說,比亞洲小多了、比美國稍微大一點;大概三個南極才有一個亞洲大,392個台灣才填滿得了南極。以人口來說,因為沒有常住(駐)的人類,冬夏季在所有南極站的人口總數約在1000-5000之間,比台灣人口小了兩萬多倍呀!所以,能住在這裡享受一大片荒蕪真的是太奢侈啦!(笑)

這是…月亮來著。


5. Where can I get beer?

Interesting question. Despite the shortage of almost everything else, alcohol is something that we will probably never run out of. Well, this is almost true. One can buy alcohol, including beer, at the station store. The only condition is that there is a ration system imposed on how much alcohol an individual can purchase per week. However, most (or actually close to all) beer may have arrived on the Ice fresh but also expired here. Still, better than none, right? ;)


6. 在南極真的找到平行時空了嗎?

幾個月前,新聞爆發的時候站上的人也議論紛紛。畢竟不管從事甚麼工作,會拋開一切到南極來的人都對在南極從事的科學研究有相當興趣。事發一兩天後開始澄清的文章不在少數,ScienceAlert更直接打臉當時引起喧嘩的NewScientist,直指他們是不明就裡、隨便引起風波的小報。不熟悉這兩個網站沒關係,也可參考CNNForbes的報導。且讓我直接引用科學新報:「所有科學論文唯一真實的結論是,微中子標準模型無法解釋 ANITA 對一次罕見事件的檢測,然而論文的假設被過度『延伸』,一夕之間彷彿我們找到了新物理學。正確的解讀:我們還不知道這些信號來自何處;錯誤的解讀:這些高能微中子來自平行宇宙。不幸的是,大量媒體只抄了寫在開頭的推論,沒有繼續引申論文背後全部細節,於是就出現了科學家找到平行宇宙證據的各種標題。」


7. 看過什麼生物?

以第一次看到的時間先後排序。

11月見到的小海獅


在餐廳外虎視眈眈的賊鷗(skua),據說會認餐廳的藍色餐盤,見到就搶!

好多人在問卷裡提到企鵝,所以會另外再專文介紹企鵝。

在1月的寒風中凍了好久、流了好多鼻水才遇上的遙遠的企鵝,至少他跟我打招呼了!


破冰船破了冰之後才看得到但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哪裡蹦出來、很難拍到的鯨魚。也是1月。


在實驗室看到的微生物。


8. 老師好,請問武漢肺炎疫情相關的防疫措施如何在南極實施呢?對於在當地的工作者造成了怎麼樣的衝擊?謝謝老師。

「南極是最後一塊淨土!」是報章雜誌在這個病毒肆虐的時期愛炒的話題之一。究竟病毒最終會不會登陸呢?又是哪一個國家帶進來的呢?這都是目前未知、尚待考驗的一大難題。

往年二月結束了站上的夏季,送走大部分的人之後,每個月至少還會有一班飛機運送補給品和帶出健康或精神狀況出問題的人。但因為肺炎的關係,今年入冬之後,往返班機盡數取消,就連原本預計在這邊進行設施重建工程的工程人員也都提早離開。會如此謹慎是因為南極嚴峻乾冷氣候、和外界隔離、密閉生活空間的關係,生活在這邊的人不僅免疫力降低、病毒容易傳開、恢復能力也差;有新人員登陸的時候,也是站上大家紛紛染上crud(站上給的愛稱,指不知名感冒)倒下的時候。加上南極站醫療資源有限,McMurdo站雖大,卻只有兩台呼吸器,若是病毒真的在還沒有疫苗前到了這裡,慘況可想而知。眼看美國的疫情慘重,大家雖然慶幸自己在南極享有Ice-o-lation,但為了全年無休地維持McMurdo站,我們也將迎接近年來最低人口(大約300多人)的夏季。日前即將在八月底抵達的第一批人已離開美國國土,他們先在舊金山接受檢驗及行前訓練,檢驗陰性的人接著飛往紐西蘭進行兩個星期的隔離。站裡的人從幾個月前也開始做了各樣準備,志工們以舊衣物製作大量口罩,不同工作小組也幫助醫護團隊建立臨時隔離所、醫院。現在除了天氣狀況有一二三外,站上又新增了社交模式紅綠燈,任何飛機抵達的一個星期內,站裡即進入黃色警戒(Code Yellow),全員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就連進食堂也只有在固定的時間。過去兩天(8月10-11日),站上進行黃色警戒演習,所以口罩“戴條條”;但鼻子嘴巴呼出的氣讓眼鏡動不動就起霧了,更慘的是,若是眼鏡在室外起霧,霧氣馬上就結冰了,灰濛濛的,什麼都看不到了,但很瞎的我來說,真的是冏到極點!


9. Is the aurora there different from arctic?

Has it been ever the same though? ;) The short answer is - the mechanism of auroral relization is the same. It'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energetic particles from space and the terrestrial atmosphere.

Now, the long answer...

I have seen aurora from Sweden in spring 2004, Alaska in winter 2011, and now Antarctica in austral winter 2020. One solar maximum, two solar minima. Subjectively they all look different. There, however, may not be easy for me to compare my aurora-sighting experiences objectively. I do have pictures from all three locations but they were all taken by different cameras. Canon PowerShot S30 in 2004, Canon Rebel XSi in 2011, and Canon 80D in 2020. Different cameras,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hanks to very low solar activity, I haven't seen aurora as green as what I have seen in the arctic circle. Thanks to being able to get away from the McMurdo town, low light pollution also helps bring up the brightness of red aurora, which I haven't gotten much from the previous years.

Scientifically, the geomagnetic latitudes and local time of where I was/am - in other words, my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auroral oval - have been different. This oval is yet determined by solar activity. These factors make aurora different not just by day, but by second, and are the reason of those beautiful moving curtains in the night sky! If we recreate identical scenarios, we may get closer-to-identical auroras in the arctic/antarctic circles. However, the asymmetric tilt of Earth's magnetic dipole will continue to nag us and prevents the real identical scenario. At least, to Earth, that is.

Aurora seen with the upside-down Orion at the lower left corner at Arrival Heights, Antarctica


10. 南極的永夜真的全暗嗎?

那就看你在南極的哪裡囉!目前南極最北端的研究站是位於特里尼蒂半島(Trinity Peninsula)的阿根廷Esperanza Base站,南緯63度。Palmer Station則是美國三個終年研究站中最北的站,位於央凡爾島(Anvers Island),南緯65度。在這些南極圈之外研究站上的人員不會經歷永夜。我所在的McMurdo站在南緯78度,位於南極圈內,陸上距離離南極點約1400公里(850英里)。這一年進入永夜前的最後一次日落是2020年4月24日,那天從日出到日落僅僅37分鐘;太陽下一次露臉是8月19日,會待在地平線上1小時又47分鐘。但是,太陽不升不落卻不代表天空是全暗或全亮。

現役南極科學研究站
Map of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s; Courtesy of Council of Managers of National Antarctic Programs


曙光,有三種。

Civil twilight(民事曙光,平民曙光?),太陽在地平線以下6度。Nautical twilight(航海曙光),太陽在地平線以下12度。Astronomical twilight(天文曙光),太陽在地平線以下18度。

嚴格來說,只有在南極點(站)才會經歷符合沒有這三種曙光的永夜。在2020年的冬至那天,理論上McMurdo還是有近三個小時的nautical twilight。雖然說那天剛好有雲,所以就算有nautical twilight也看不到,但基本上,肉眼很難感受到nautical twilight帶來的差別。站上的流言是就算在冬至那天,朝著最北的方向看,還是會看到一點光線。但是,McMurdo正北方有山脈,加上我自己在冬至前後幾天也沒有感受到所謂nautical twilight的不同,所以我還是有點存疑。基本上,大約有兩個月的時間,在McMurdo正午的時候(眼睛看到的)還是一片漆黑。畢竟nautical twilight以「航海」為名,也是因為在廣闊的海洋上才可以看見的曙光;而civil twilight既然叫平民曙光也不無道理,因為是一般人眼睛看得到的曙光嘛!

2020年進入永夜前最後的落日,攝於當地時間下午1點9分。
Officially last sunset before entering the polar night. Taken at 13:09 local time, right on the dot.



留言

熱門文章